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企业
公司简介
公司业绩
领导致辞
资质荣誉
经营理念
团队活动
环境展示
业务范围
评价服务
检测服务
技术咨询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行业知识
法律法规
职业病防治
相关标准
招贤纳士
人才理念
最新招聘
毛遂自荐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地理位置
最新动态: 公司培训
  法律法规 Laws & Regulations
  职业病防治 Industrial Disease
  相关标准 Related Stards
为民职业环境检测
电话:0315-3188996/8212267
传真:0315-3188058/3193077
地址:唐山市高新区龙泽北路536号
职业病防治  Industrial Disease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知识 - 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3-05-28 浏览次数:1662次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础知识
一、职业危害因素

(一)什么是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与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产生健康影响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放射、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1.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

粉尘类;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类;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

2.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化学因素:

外源性化学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正己烷等;

生产性粉尘:如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金属粉尘、炭系粉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等。

物理因素: 

  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生物因素: 

  如:引起职业性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引起谷痒症、稻田皮炎等的昆虫和尾蚴。

职业损伤性因素:  如精神紧张、劳动性疲劳、强迫性体位、不合理工具、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等。

社会心理因素:  如职业性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因素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

1. 生产过程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

一般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 劳动过程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者过于疲劳,易出现职业损伤;

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女工的强体力劳动;

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如视力紧张,

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3. 自然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设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工作中,生产场所往往同时是多种有害因素同时

存在,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二、职业病

(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

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

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职业病的分类

  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共115种。 职业病的10大类:

尘肺;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职业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生物因素所致疾病;

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眼病;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职业性肿瘤;

其他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如各种尘肺是由于粉尘引起的,职业中毒是由于吸收了生产性毒物所致。

2、发病与劳动条件有关:既有害因素的剂量、接触时间、劳动强度、周围环境都可影响发病。

3、常有群体发病的特征:在同一环境下可以是多人发病。

4、临床特征:许多职业病有其特有的特征,其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各有相对的特点,例如尘肺病一般在接触粉尘十几年后发病,X线有特殊的表现急性职业中毒发生于短期

内吸入大量毒物的场合。慢性芳香烃中毒多在长期接触后而

出现血液系统的改变。及时调离,病情多能恢复。

5、疗效不满意:多数职业病疗效不满意,治疗以对症为主。

6、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消除或控制了生产性有害因素,就可以彻底地预防职业病。因而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预防是关键。

(四)职业中毒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计量即可引起肌体的

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

物,肌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

态称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物质而发生的

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接触限值

采样

化学物质检测

粉尘检测

物理因素检测

(一)职业接触限值

1. 定义----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

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引起急性或慢

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2. 分类----

(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主要是指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作业、射频辐射、工频电场、振动、采光和照明、紫外辐射、激光、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时间有直接关系,可以理解为时间加权平均能量值。

3.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使用范围: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人单位监测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的重要技术依据,也可评估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防护措施效果等。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工作人员接触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和生产装置的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

(二)采样

1. 采样前准备

(1)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

调查内容:

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2)采样仪器的准备

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

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2. 采样方法

(1)定点采样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采样时段的选择

(2)个体采样

①采样对象的选定:

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

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②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在采样对象范围内,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其中应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

   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 见表1

表1                              表2    

在采样对象范围内,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

    每种工作岗位不足 6 名劳动者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见表2

(三)化学物质检测

1.实验室检测

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

是目前最常用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

(1)分光光度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

(3)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多种离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4)电化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测定氟及一些金属化合物时灵敏度高。

实验室检测优点:

适用范围广,可测定各种毒物和各类样品;

测定灵敏度高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使用注意事项:

与职业卫生标准配套的国家标准方法多是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实验室检测方法并非都是标准方法;

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质量控制。

2. 现场检测

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例如,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的检测,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的常规检测等。 

常用方法: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气体测定仪法

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操作比较容易。

使用注意事项:

检测方法是否成为我国的标准方法,能否用于职业卫生状况的评价。

主要用于事故检测和日常检测

(四)粉尘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测定包括: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石棉纤维的测定。

遵循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1.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量法。

2.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预分离-滤膜称量法。

3.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自然沉降法。

4.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

5.石棉纤维粉尘计数浓度的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

(五)物理因素的检测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必须使用特别的仪器,根据其有害因素的特点进行测量。

     1.噪声

     2.高温

     3.射频辐射

     4.振动

     5.照明

上一篇:安全评价与职业卫生评价的区别
下一篇:职业病防治基础知识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唐山为民职业环境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龙泽北路536号 电话:0315-3188996 传真:0315-3188058
Copy Rights 2013 All Rights Reseved 冀ICP备2022023277号-1 技术支持:慧尔